2008-02-27

簡單才恆久

以下是今天明報的一段專訪新聞,應該能給不少創業人士或想創業的朋友一些啟發。他那不太傳奇的半生包含了無數經驗。

【明報專訊】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89年從演藝學院 導演系畢業的方家煌(Henry),踏出社會後的頭十年曾歷任編劇、監製、唱片騎師、市場推廣,就是沒怎麼當過導演,「點解?我都唔知,無人請掛。」

結果他去做生意,97年尾將當時默默無聞的「葡撻」從澳門 帶到旺角。最高峰的時候,人龍由山東街伸延至3個街口後的麥花臣球場,要勞煩警方維持秩序,傳媒爭相報道這位「葡撻大王」;最低谷的時候,在台灣被朋友兼生意伙伴出賣,眼睜睜看著一手創辦的店舖招牌被拆下、取代,在異鄉無人無物,只有一身巨債,以及賴以度日的「一杯」硬幣。

由天堂到地獄,相隔不到一年時間。「導演負責調度事情的發生,而做生意就像以自己的人生,去拍一場無法預演的戲劇」。明報記者 林茵

十年後的今天,Henry經營食品批發,7-11便利店的三文治便是由他供應。土瓜灣平實不起眼的食品工場,沒有讓他名成利就,但至少不愁衣食,閒時還可以重拾他喜歡的戲劇創作。經歷葡撻一役,見證港人熱情來去如風,Henry坦言﹕「我寧願做個唔係太成功的人。」

轉批發7-11三文治 「簡單才恆久」

從前誓要引入最新奇有趣的食物,到現在售賣最普通最「down to earth」的三文治,這個故事給大家的教訓,大概就是「唯有簡單事物才能恆久長存」的簡單道理。

葡撻大王變成三文治廠長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96年的某一天,Henry正參與排練舞台劇《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一位澳門朋友帶來幾盒茶點探班。打開,是一個個疑似蛋撻物體,香氣撲鼻,但蛋面有數處烤焦;咬下去,外皮比蛋撻酥化,餡料是半焦的焦糖、奶油與雞蛋,混合成既香口又creamy的多層次口感。Henry一嘗之下但覺是人間極品,連忙向朋友請教,得知這叫「葡撻」,在澳門路環區安德魯餅店有售。在忍不住鯨吞6個葡撻的同時,一個念頭在 Henry腦中揮之不去﹕「為什麼香港無人識?無得賣?咁好食,香港一定要有得賣!」

於是,從沒有正式營商經驗的Henry與拍檔Helen便一起過大海,到澳門安德魯餅店「朝聖」。負責人安德魯在他們的熱誠感動,答應分享獨家秘方,並讓他們以「安德魯葡撻」的商號在香港開業。首間店舖選址旺角山東街。「那裏多人多到嚇死人,亦注定是製造潮流的地方,只要產品有實力,短時間即可一舉成名」。

這塊黃金地段,100呎舖面每日租金4000元,連同裝修、聘師傅、買機器,共投資百多萬,但山東街沒有令Henry失望,開業兩、三個月生意就已經回本。

「其實沒怎麼宣傳,只是大家食過覺得好食,慢慢就有人排隊,一有人排隊便有傳媒約訪問,再惹來更多人排隊,最後便排到成3個街口咁遠。」Henry說,有段日子要勞動警察公共關係科來商量如何疏導人流,但大家都束手無策。「始終舖頭細,當時最多只可以每半個鐘出一轉、每轉有270個葡撻,每日做十幾小時,賣6000幾個葡撻,仍然供不應求。」

平均每7秒賣出一個葡撻的盛世,持續大概半年,到底賺了多少錢?Henry想了一會,失笑說﹕「真係唔記得,太短時間內賺得太多,賺到無鰦感覺,只見數字不斷咁升,應該有7位數吧。」急速冒升的財富讓他志得意滿,親友提議他儲錢買樓鋪後路,他心裏想的只是要令生意做得更大,於是「安德魯葡撻」在尖沙嘴開了第二間分店。

台灣開分店遇人不淑 倒蝕7位數字

這時候,一名台灣朋友致電Henry,說希望合作擴展生意到台灣,「當時真係太雄心,恃住自己識講國語,就覺得去台灣都難唔到我」。Henry指那位朋友介紹他認識當地娛樂圈的大哥,然後談好條件,一人出一半錢。對方幫手找舖位、落訂、買材料,他則負責製作技術,「他是我的舊同學,我很信任他,所以沒有簽約」。

台灣分店開幕,反應像香港一樣理想。可是幾星期後,Henry 和Helen開始發覺不對勁﹕賺的錢很多,但全都不到他們手。未幾,香港分店的師傅告訴Herny,他朋友以5萬月薪、送大屋和台灣戶籍,想挖他過去幫手;Henry即時乘飛機到台灣跟舊同學對質,「他沒有任何解釋,只係喊住同我講,『我都要生存,我都係身不由己……』,好似演員咁。」

更令他「歎為觀止」的,是對方夜裏偷偷派人到舖頭,數他們用了幾多隻蛋、幾多盒奶,企圖掌握安德魯葡撻的獨門秘方。那一刻Henry才發現,無簽約,無人幫到他們;當地律師和警察都勸他們不要追究,跟對方和解。「在台灣什麼也講關係,無勢力人士撐腰,就算簽約也沒用」。

「最記得有一晚,對方約我和Helen在葡撻店對面的茶餐廳談判,然後一邊call貨車來拆招牌,我們被一班人夾在舖內,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招牌被拆下來,再換上對方的新招牌。」Henry苦笑說,「當時腦中一片空白,覺得好像電影情節,太荒謬;Helen更忍不住在敵人面前哭了,兩人都好無助。」

店舖沒了,Henry的投資、盈利一分錢也得不到;等待他的,只有追討欠款的員工和債主。當時Helen留在台灣善後,窮得只靠「一杯」硬幣過活。「有一日她哭著打電話告訴我,很餓,無錢吃飯了;我忽然想起,從前風光的時候只用紙幣,找回來的硬幣都擱在一個紙杯裏,便叫她找來用,結果她每天用幾蚊買豆漿饅頭,捱過了回港前的最後一星期。」

「所有人都會買三文治 永不會被淘汰」

但回港不等於噩夢終結,當時香港分店的生意也開始走下坡,每日只賣出幾百個葡撻,根本支持不了昂貴的舖租,「明明還是一樣的葡撻,以前大家好鍾意,突然就無人再買、無人再來排隊了」。98年尾,Henry與 Helen決定關閉所有安德魯葡撻分店,變賣機器、遣散員工;埋單一算,不止將高峰期的7位數字蝕盡,還欠債幾百萬。

跟做戲不同的是,劇中主角走出谷底,只需打出「十年後」的字幕,數秒之後便重過幸福快樂生活。但在真實生活裏,Henry與Helen還要一步步捱過去。葡撻店結業後,他們靠好友作擔保人,再向銀行借錢做食品批發東山再起,但因為不熟悉退貨條款,頭一年多還是不斷蝕錢,幾年後才轉虧為盈還清債務。

不過,亦因為時間逐分逐秒過去,才讓人有機會思考、沉澱。「後來我見到泰昌餅家賣普通蛋撻,賣幾十年仍有人排隊,便明白香港人最喜歡的始終是些平凡事物,譬如車仔麵、奶茶、菠蘿油、火腿通粉,永恆地好賣,大家追求的是一份由細食到大的回憶,發現味道不變,就覺得安全、滿足,於是一再光顧。

「從前常想引進乜乜物物,再fusion再特別,人家也只是試幾次就夠;有人問我『淪落』到整三文治委不委屈?我反而覺得好開心,我做緊的是所有人都會買會食,是最core的,永遠不會被淘汰。從葡撻到三文治,其實我的想法已進入另一階段。」

那麼,葡撻讓他經歷過這些大起大落,還喜歡吃嗎?「好奇怪,開舖之後便沒再吃過,喜愛的食物變了商品,就提不起興趣;現在,每5年吃一次吧。」難道有陰影?「唔係,只不過……葡撻真係好肥膩!咁好食當然有原因啦,落咁好多糖同奶油,比蛋撻肥好多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