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I love HongKon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I love HongKon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01-18

Crisis Management

D&G事件擾攘了足足兩個星期,直至昨晚D&G終於發出道歉啟事, 詳文如下: 

「我們深切明白到近日在我們廣東道專門店外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實在冒犯了香港市民。就此我們深感歉意,並謹此向大眾衷心致歉。 以真誠款待香港的市民以至來自全球各地的顧客乃Dolce& Gabbana一貫的宗旨。我們亦尊重各方人士的個人權利及本地的法律。 Dolce& Gabbana亦謹此祝願各位龍年生活愉快、萬事如意。」 

文中可見其簡短,但已直指了事件上矛盾位,精闢簡潔。可惜的是這件事已發生了兩個星期,短短數十字,何以堆砌了如此多的時間呢?這顯然是人禍。 由第一天事件發生後,翌日蘋果日報大字標題以頭版刊出,先姑勿論兩者是否有任何私人恩怨而小事化大,但單單從結果來看就知道了嚴重性,等同某間食品公司的食物出現問題後被刊登在頭版一樣,毀滅性足以摧毀小型公司。以D&G這國際品牌來說,經傳媒的煽動式報導後,聲譽一定大受影響,事件更已挑起了香港人與大陸人的矛盾,更甚的是挑起了國際新勢力-網民。這是第一個時機點,是用作道歉的時機點。但歷史無如果,就結果所見,D&G並無進行任何挽救行動。

 到第二天,蘋果日報再次到場「挑戰」意大利權威,D&G終於有明顯動作,這動作不是道歉或寬容,遺憾的是加強了保安,派出了一位兇神惡煞的尼格羅人種保安,這位保安絕非善男信女,可能受到挑釁便作出了恐嚇性言論的反擊,甚至想搶去記者手上的相機,如此一來,正中下懷,D&G沒參透到這是孔明之陣,翌日,新聞當然更大肆報導,落井下石,香港人又怎能冷靜,紛紛在網上群起反擊,更組成了當個星期天的D&G門口影相活動,而這時候就是第二個時機點,結果還是一樣,D&G比羔羊還沉默,最後活動的盛況不容解說,就差在沒有放火燒舖(在美國你的店早被放火了),經歷了這個星期天,各位可能都有所期待,期待它的道歉,的確,道歉聲明出了,不過是它位處的海港城所發出的道歉聲明(第一日海港城保安牽涉在內,包括排港言論),那D&G呢?嗯,只有一位D&G的親愛女員工在Facebook繼續挑釁參與集會的港人,這女的後果不談了,如想知道請上網查找。

 及後市民的要求趨於明顯,不外乎都是道歉,以網民就繼續發動第二個星期的集會,雖然飯已經炒冷了,但明顯這仇外情緒仍然繼續。經歷了兩次頭版報導,兩次店外集會,D&G終於不再沉默,就於昨晚發出道歉聲明,但明顯遲了很多很多,普遍網民都不能接受這樣的道歉,老實說,第一個時機點能錯過,第二個時機點都能錯過,到第一次大規模集會後仍沒作出道歉的話,我很難相信有人能接受姍姍來遲的道歉,這是生意人最講究的誠意嘛,開門做生意的,這點點誠意都能拖,你不能怪別人不原諒。

 從這件事上,可見D&G危機管理的不足,在遇到上述情況,以國際大企業來說,應該在第一個時機點向各方作出道歉或聲明,就算你覺得事件上對方亦有錯,你不能配合也好,也應該作出相對聲明,或在公眾場合以召開記者招待會進行謙誠對質。在第一個時間點選擇了沉默的話,你沒有任何反擊的餘地,理虧的最後一定是自己。而第二個時間點進行道歉只是一個挽救,挽救的不是聲譽,而是公司的管治危機,這一刻你仍不作出道歉,明顯公司的管理層不濟,在管理決策上有所猶豫,從管理學上來說,up to down這種舊式管理模式對管理層的反應及要求很高,一個人的錯會影響公司下層的運作,從外人觀察更顯然得知公司管理落後,如公司缺乏人才或過千人的企業,均不建議採取這種管理手法。 最後,不能挽救而被第一次群起批鬥的事件發生後,這真的是最後最後機會,這個機會只是讓外間原諒,管理上是絕無意義,就像殺人犯判死刑後的道歉一樣,你不道歉,問吊後就不可能再說話了。

最後,D&G被批死了。道歉呢?含在口中。 可見,管理層每一次都不能把握機會,最後才報夢知錯,為時已晚矣。假設,我是公司老闆,在第一次我可能已炒了管理員,第二次炒光了PR,第三次就乾脆炒了那位GM了。這是我的down to up的問責形式,是用來警告最上層那位,過時的管理方式,但十分有效,最少比政府的問責有效。

2011-12-21

窮途末路

現在中國人眼裡就只有錢,是一種暴發戶心態,就正如九十年代初的香港,歌舞昇平,那時香港人的氣焰好不威風,在外國人眼中,香港人眼中也是只有錢。

到了今時今日香港的發展飽和,優勢盡失,漸漸比下去,享受及自負的只有前朝港英政府留下的福蔭,在缺乏資源而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只能有求於人,導致香港人的奴性拙出,深信努力就能繼續風光,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香港人佔了人口大多數,每天準時上班為求溫飽,心知手停口停,比機械過著更機械的生活,腦海中根本容不下其他理想,有理想就已經是脫離現實,這種M型社會惡果令眾多香港人對任何自身以外的事都不聞不問,比國民洗腦教育更蠶食。

如果說香港人眼裡只有錢,這是一種錯誤,香港是物質型社會,沒有錢,你什麼也做不到,你不能沒有工作就索性找塊田自給自足。所以香港人其實是一種苟且偷生,眼底下的只有生存,生活也被包含著生存內,一點點的享受生活也沒有,比中國大陸更可悲,中國的發達都市可能步向香港後塵,特別是缺乏實體經濟的都市。

由港英年代已提出香港要發展自我的實體產業,不能單單依靠金融地產去撐起,否則泡沫爆破後,最後會自食其果,可惜這一步最後還是走到,棋盡了,只剩下保住將的兩只士,你要翻身是天方夜譚。

2011-03-08

香港遊行文化

香港遊行示威,已經成為很多香港人的生活習慣,不論你參與與否,你都總有可能受到它的影響。香港被國際社會尊稱為遊行之都,西方國家還譏笑說香港人好厲害,只遊行,什麼事也不做,很多人邊走邊用默哀的方式低頭走,真是和平到和諧。

身邊有些朋友在外國,都曾經參與過一些遊行活動,就算只是為動物爭取權益,參加的民眾都是大聲吶喊,遇上阻撓就隨手拿起街上的東西反擊,對比來說,香港的和平遊行真是小巫見大巫。套用陶傑的其中一篇散文的話:「五十萬人足以推倒一個政府,但香港人包含著中國偉大的小農DNA及奴性,香港人遊行的心態慢慢變成嘉年華一樣。」

自己第一次走到街上抗爭距今已有十幾年,其實最大的轉變是年輕化,想當年我也很年輕,你說是不是更激烈化了?答案是沒有!以前英治年代,89年5月香港的一百萬人遊行,,到64前後的多次集會其實都出現很多警民衝突,那時頭戴皇冠花的警察都是警棍達人,熱愛用警棍打示威者,示威者就以拳頭反抗。相比來說,香港人現在真是馴如小兔,警方亦比以前克制。不過何解警民關係比以前差呢?大家近年有去遊行都清楚,警察比以前更武力克制,但就更挑釁,不論語言或行為上也是,目的是先讓你衝動,等示威者按捺不住,最後就可把你們全拉回去。最記憶猶新是第二次反高鐵包圍立法會時,示威者從禮賓府解散回去立法會,沿途上警方架起了多重鐵馬,當時我前方有一家人,是反高鐵示威者,沿著花園道回去,突然警方多人架起鐵馬分隔了他們一家,拉著小童把他架在鐵馬內,父母就在鐵馬外對著警方吶喊:「為何要分開我跟兒子?我們只是要離開而已。」接著四周都是示威者的四字真言及鐵馬拉扯,擾攘了十分鐘,警方才放開鐵馬,讓他們一家團聚,要不是有其他人拍片及找警司理論,我不知道那小孩要被困多久(那些短片在Youtube及Facebook上還會找到),到及後多次那些無警告情況下使用胡椒噴霧就不多說了(注:胡椒噴霧在香港法例是屬於槍械管制類別,使用前必須作出警告才可使用)。不過,我不是在挑釁大家去繼續衝擊,我自己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做警察,他們也說:「我們脫下制服也是普通人,不是為了那近兩萬元的人工,我根本不想當警察,因為根本不能申張正義,申張正義就不當警察,倒頭來也是聽上司的,擦他的鞋,打麻雀還要特登去輸給他。」,前線的警察其實也是一只卒,他們的挑釁只是高層的壓力,從頭到尾,上樑不正下樑歪而已,而各示威者亦不要再輕易受挑釁而反抗,中共到香港都是跟江澤民那套:「革命及反亂必需扼殺於萌芽階段。」,謹記,什麼也應該等時機,每次一直衝是沒用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呀...

近年傳媒亦有習慣將示威者的所謂暴行放大去報導,特別是TVB,影片及訪問總是斬頭斬尾,斷章取義,很多人以為它是為了討好中國市場,但九七後為何廣管局沒有就防止壟斷去制衡TVB,事實是港台貴為政府喉舌,不單沒有替政府說好話,反倒之不斷批評政府施政,所以政府就以TVB作為喉舌,在新聞上控制消息,所以往往報導與實際情況有分別,不斷分化香港社會,所以新聞還是看NOW好(大家應該明白早前的免費電視台牌照為何不發給電盈了吧)。

所以我常說,眼不見不為真實,鍵盤戰士我也懂得做,反正看著電視,上網看過新聞就知天下事,但有時,有些事情,還是在場看清楚才好下判斷。

2010-01-12

不會鬧事的一代

我希望大家花心機看完以下這篇。

不會鬧事的一代 龍應台

今年5月27日的《紐約客》雜誌有這樣一篇文章:

我的母親生在柏林,僥幸逃過猶太人的大屠殺。今年母親節,
我請她去看場電影。這部影片非常賣座,故事好像與非洲的黑人有
關。排隊買票的行列很長。有一個年輕白人在行列間來往發散傳單
,勸大家不要買票,因為這部片子是南非製作的。排隊的人大概都
想的和我一樣:怪了;不看由我自己決定,不用你來告訴我。所以沒
人理他。

入場之後,燈黑了電影正要開始,前座的兩個年輕女孩突然站
起來面對觀眾,大聲地演講,解釋這部影片如何地蔑視南非黑人的慘
境,希望大家抵制。觀眾中噓聲四起,有人不耐煩地大叫:這裡是美
國﹔你要抗議到外面去!也有生氣的聲音喊著:我們付了五塊錢電影
票讓我們自己決定愛看不看!然而有個微弱的聲音說:聽聽她們說什
麼也好!

但是群眾的喊聲愈來愈大:出去! 出去!

坐在我身邊的母親顯得很難過,她轉身對我說:那兩個年輕女
孩竟然願意花十塊錢買票進入一個人人喊打的地方來──或許她們真
有點道理也說不定。

在大家的鼓掌聲中,戲院的工作人員很粗暴地把那兩個女生架走
了。燈又黑下來,但是沒幾分鐘,一個年輕人,帶著濃厚的英國腔,
站起來說:這是一部充滿種族歧視的影片──發怒的觀眾打斷了他的
話,有人在叫警察,但這個青年毫無懼色,繼續大聲說:你們不讓我
把話說完,我是不會走的!觀眾喊著:滾蛋!滾蛋!

不久,來了兩個警察,笑容滿面地把那家伙請了出去。

觀眾情緒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一個廿來歲、一臉鬍子的小伙子
在後排突然站了起來說:我跟他們不是一道的﹔我跟你們一樣買了票
純粹來看戲的。我只是想到,或許對於這樣一個影響千萬人一生的問
題,我們應該有個堅定的道德立場,而不只是追求消遣而已。如果五
十年前的人也像剛剛這幾個人這樣對被迫害的猶太人執著的話,我的
祖父也許可以活到今天,不至於死在德國的煤氣房裡。然後我就聽到
一個非常熟悉沙啞的聲音突然響起:你說的一點不錯﹔你可別想叫我
閉嘴!發覺我六十四歲的老母親站了起來,面對著整個戲院﹔她全身
在顫抖。

這一則不起眼的小故事可以招引出許多值得爭議的問題來。譬如
說,這幾個為道德感所驅使的年輕人有沒有權利阻止別人看這部種族
歧視的電影,如果我也在戲院裡,我會是憤怒的群眾之一,叫他們滾

蛋 ;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權利主宰我的思想─這個電影究竟如何
要由我自己看過了再作決定。其次,如果這一撮以道德感為理由的小
團體能打斷我的電影,那麼,一個宗教團體、政治黨派、商業集團等
等,都可以肆意地來強迫推銷它的理想,那個人還有什麼自由自主可
言?

南非的是非善惡也是個棘手的問題。它的種族隔離政策現在是千
夫所指,萬人唾棄。南非的白人簡直是廿世紀的污點。事情的另外一
面卻是:南非若由黑人自決自主,恐怕歧視與屠殺會比現況更為劇烈
──看看烏干達!看看整個非洲大陸!

但是《紐約客》這篇短文令我沉思許久的,卻是這幾個年輕抗議
分子的行為。他們不算少數﹔哥倫比亞大學在南非有金錢的投資,哥
大的學生也曾經熱烈地示威過,反對學校當局善惡不分和稀泥作風。
而在戲院裡作亂的這些年輕人,事實上是一次一次地花五塊錢買票─
對學生而言,五塊錢不是個小數目﹔進到戲院去讓群眾噓罵,然後一
次一次地被踢出來。這些人中,當然難免會有少數是為了幼稚的英雄
主義或純粹嬉鬧,但大部分的,是為了一個道德立場,擇善固執的理
想。在一個人決定到戲院去事前,他必須先具有三個條件。第一,他
關心這個世界﹔因為關心,所以才會去注意南非黑人的困境。第二,
他能作價值判斷。對南非種族問題的報導紛紜不一,他得自己決定站
在黑白那一邊。第三,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氣,充分到促使他付諸行動
的地步。於是,他走到戲院去買票﹔五塊錢,他可以拿去溜冰或吃掉。

我們的年輕人呢?或者,縮小一點範圍,我們的大學生呢?有多
少人具備這三個品質?

就我有限的觀察,非常、非常的少。以對社會的關心而言,我們
的學生在大學的四面圍牆裡自給自足地活著,不常把頭伸出來。幾個
月前,當十四位省議員集體辭職時,我曾經對幾百位學生作過測驗,
要他們寫下議員辭職的原因,結果正如預料,有少數給了支離破碎而
模糊的答案,顯然是瀏覽報紙後的殘餘印象。百分之八十卻很率直地
回答:天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當然;因為缺乏興趣,不關心。坊間雜誌選出來的
大學校園女生被人問到社會問題時,嬌滴滴地說:好可怕喲!吐舌頭
。這樣大學女生為數不少,而且討人喜歡。我們的學生不僅只對台灣
本身的社會、政治問題印象模糊,對台灣以外的國際情況就更陌生了
。伊索匹亞的飢荒、烏干達的政變、南美的游擊戰、天主教廷對墮胎
與離婚的立場、菲律賓的軍隊暴行等等,都不存在,都沒有意義。

沒有關心,自然沒有做價值判斷的需要。根本不知道南非有嚴重
的種族問題。當然就不必去思索誰是誰非,因為無從思索起。沒有關
心,也就無所謂道德勇氣和道德行動。非洲的幼兒可以死光,南美的
軍隊可以強暴婦女,因為事不關己。海山的煤礦可以一崩再崩,桃園
的古跡可以拆了又拆,內湖的垃圾山可以燒了再燒,事不關己。大學
四年之中,只有對象,一是把功課讀好,將來有滿意的出路。對社會
的關心,對是非的判斷能力,擇善固執的勇氣,都不在大學的圍牆以
內。

換句話說,我們的年輕人天真、單純、聽話﹔他們絕對不會到戲
院裡去鬧事。

為什麼大學生的關心面那樣狹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環境不
鼓勵,甚至於試圖阻礙,他對書本以外的興趣。大概很少有父母沒說
過這句話: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都不要管!大學以前這樣說,為
了應付 ;聯考。進了大學之後這樣說,為了應付留考、托福、高考、
研究所人考等。只要把書讀好,其他什麼都不要管?這個金玉良言是應
現代科舉制度而產生的。讀書的目的在求技能,用來敲開一層一層考
試的門。研讀哲學、歷史、文學、經濟等等,都不是為了增加人生的
智慧與了解,而是為了取得謀生的技能。因為這種技能與人生無關,
所以可以什麼都不要管?

可是這個金玉良言實在是經不起考驗的。在其他什麼都不要管的
前提下,書,根本就不可能讀得好。譬如讀經濟,一個學生可以用課
本裡的各種定義與學理來解釋通貨膨脹;可是要他分析為什麼公務員的
薪水要加百分之八他卻目瞪口呆,我們能說他書讀好了嗎?譬如讀文
學,他可以熟讀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洋洋洒洒地寫篇論文討論制
度與個人的關系,但是要他對江南案件提出看法,他卻一片空白,我
們能說他把書讀通了嗎?

這個大千世界可以說是各個學科的實驗室。學生在黑字白紙之間
所學到的理論與例証,都還是抽象模糊的,只有在把知識帶到人生的
實驗室裡去觀照驗証之後,知識才能落實。要我們的學生封閉在大學
的圍牆裡,其他什麼都不要管,等於是把學問與人生割離,也等於要
學游泳的人在岸上靠圖解學游泳,卻不沾水,或學解剖的人在暗室裡
看幻燈片學解剖,卻不動刀子。

我們的學生不會鬧事?因為鬧事的人要先有自己的主張──不是
報紙社論,不是老師的看法,同學的意見,而是自己的主張。對我們
單純、天真的學生而言,獨立作價值判斷卻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什
麼?

高三那年,開始上三民主義。有個沉悶的下午,我在課本中看到
一句話:三民主義是最適合中國人的主義。

就這麼一句斬釘截鐵的結論。我以為自己漏掉了編者解釋引証的
部分,把課本前前後後翻過,卻找不到任何闡釋。十七歲的我坐在書
前,感覺到深深的挫折:要達到這樣一個結論,課本編者應該一步一
步來,先解釋中國人是怎麼樣的一個民族,然後說明其他主義如何的
不適用於中國社會,最後才能邏輯地演繹出三民主義是最適合中國人
的主義這個結論。可是編者顯然覺得這些辯証的過程毫無必要。

第二天,在課堂上我請求老師解釋為什麼?老師很驚訝地望了我一
眼,好脾氣地一笑,回答:課本這麼寫,你背起來就是。聯考不會問
你為什麼。


在我早期的求知過程中,這個小小的經驗是個很大的挫折。基本
上,課本編者與授課老師並不認為學生有自己作判斷、下結論的能力
,所以才會有這種別問為什麼,記住我的答案就行的態度。他們因此
所剝奪於我的,是我求知的權利與獨立判斷的能力。

現在的教育方式和過去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的教育者仍舊習慣
於供給理論,仍舊不習慣供給學生方法,讓他們自己去找結論。最能
夠反映這種現象的莫過於作文題目了。多少年來,任何考試中,學生
面對的總是什麼學問為濟世之本,勇敢為愛國之本,一分耕耘、一分
收獲,滿招損、謙受益類的金玉良言。所謂金玉良言說穿了,也就是
死了的人交代下來的言論,出這種約定俗成的題目可以塑造學生的思
想,使他更緊密地成為傳統的一分子,有它教育的意義。但是這種思
想傳遞根本上就不容許獨創,不容許學生下自己的結論。如果教育者
真正的興趣不在於學生對傳統的妥協與認同,而在於他獨立判斷的能
力,那麼同樣的題目就應該以疑問的方式出現:一分耕耘確能導致一
分收獲嗎?你是否同意學問為濟世之本者,以挑戰的方式辯論;勇敢
為愛國之本?

只有這樣不定結論,思想訓練才能真正刺激學生睜著自己的眼睛
去觀察身邊紛擾復雜的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理出頭緒來。當我們的
教育者習慣性地把作好的結論拋下,學生也就懶惰地把結論照章收下
﹔他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思索、摸索。

在我們的環境中,一個能關心、能判斷的學生,卻也不太能有任
何道德行動。一般教育者對學生行動採取壓抑與抵制的態度,目的在
求校園的穩定。

有一個專科學生被同學指控偷竊,教官在原告的帶領之下也確實
在該生書包中找到贓物,但是在沒有聽過被告辯解之前,就令這名學
生退學。幾個大膽的同學出來主持正義,要求學校給被告一個自我辯
護的機會。

事情結果如何不論,學校當局對這些挺身而出的學生卻有個斬釘
截鐵的態度,讀你的書,不要多管閑事。誰鬧事,誰就記過。

奇怪,為什麼我們的公民倫理課一再地教導學生要見義勇為,要
當仁不讓,要擇善固執,學生一旦實踐了這些美麗的道德理想,我們
卻恐慌地去壓制他?學生對學校措施有所不滿而投書、開會、抗議的
時候,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機會,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去理性地、公
平而民主地解決問題,為什麼我們反而以記過處分作為鎮壓的手段?
為了表面的安靜穩定而扼殺年輕人的正義感,代價是否太高了一點?

敢於表達意見、敢於行動的學生在一次兩次的申誡記過之後,當
然也學會了保護自己﹔他發覺,這個社會根本不希望他有道德勇氣或
正義感。

我們的大學生是不會鬧事的一群。在考試、舞會、郊游的世界中
,沒有什麼值得鬧事的題材。在是非善惡都已經由父母師長孔子孟子
下了結論的世界中,沒有什麼難題值得重新省思、費心判斷。在明哲
保身、少做少錯的環境中,更沒有什麼鬧事的餘地。我們的大學生天
真、單純、安分、聽話。

可是,如果鬧事可以解釋為以行動來改變現狀的話,我們這不會
鬧事的一代就值得令人憂慮了。四年一過,他就成為社會中堅一個不
懂得關心社會,不會判別是非,不敢行動的社會中堅!公車應不應漲
價?不清楚。路邊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營機構虧了多少納稅
人的錢?不知道。核電廠會不會貽害萬年?不知道。上司舞弊應不應
告發?不知道。台灣往哪裡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一個滿足現狀的民族不可能進步,但是要對現狀不滿,一個人必
須先有所關心,用心觀察,觀察之後作判斷,判斷之後付諸行動。關
心可以是感性的,只是對於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的一份愛,但是空有
感情無濟於事,它必須有冷靜的理性的支持─判斷與行動需要堅強的
理性。

原載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中國時報﹒人間》


廿多年前的一篇見解,對照了今時今日的現狀,我不甘安於現狀,不甘受人擺佈,更不想看見自己喜愛的城市受到催殘。我雖年輕,但將來還要面對這個香港,到最後才去抱怨是否太遲,當很多事未發生時,是否應該來個革新,我一個人談不起什麼革命維新,但當你意識到社會在逐漸糜爛時,希望你會站起來,作出聲音、行為及意識的反抗。

2009-11-24

五區總辭

題目上四個大字,近來鬧得熱哄哄,由舊酒新瓶政改方案的反撲開始,熱門話題從政改變成了泛民間的爭議,更成為了市民及網民們每天都會討論的話題,內容比立法會眾議題更具爭議性。

很多人仍然不明白「五區總辭」四個大字何解,我還是籍此機會先解釋一下。五區總辭是泛民兩大陣營提出的破釜沈舟計劃,故名思義是辭去議員議席,重新進行補選,是一場花費人力金錢的一個賭博。兩大賭徒分別為公民黨及社民連,而泛民之一的民主黨就遲遲未正式表態,一直只透過大氣聲波與其他泛民溝通,一直不交代是否要成為最後一位賭徒。既然我稱他們為賭徒,那他們的籌碼呢?其實籌碼正正就是我們這一班香港選民,泛民想透過五區總辭再進行補選,去證明香港人還是會選回所有泛民議員,而間接表達出香港人對普選的需求,及對政改方案的不滿。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什麼是「五區總辭」,亦明白背後的意義。不過在我立場,我只能說五區總辭未必一定是破釜沈舟,亦有可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假如最後補選結果是泛民失去大部份議席,泛民將會失去大量否決權,泛民亦代表了我們賠了普選路線圖。當然最好最差的結果,他們一定會想過,我在此只是說明一下。但除此以外,其實香港投票率並不高,而且大部份人公民意識偏低,你敢擔保這些選民一定可以投其所好嗎?之前不是沒有發生過,最大保皇黨曾經都打過普選旗幟去競選議席,但選中了後當然不會去爭取啦,類似招數已經騙倒過不少不留意政治新聞的市民,敢試問有幾多人眼睛是絕對雪亮呢?這些部份已經值得商榷。

不過既然公民黨及社民連都已經如此執著全民補選,你還有得不支持嗎?各位重視普選及民主的市民都已經變成賭注的一份子了,錢押了就不能收回。

2009-10-29

蟻哥正傳

經常跟友人談論起香港未來,當然並不是大家想像那麼嚴肅,只是閒聊。每每談論到香港人薪金問題時,大家都變成公雞,啼過不停,只因我們都是打工仔。

其實我自己做我現時這份工作前,我一直都在找公務員職位,亦曾經面試,可惜的是我不能成冗員的一份子。很多人都問我為何想做公務員,我都苦笑說:「我學歷不高,只求一餐飽飯,公務員最好了。」,這話自己聽起來其實很悲哀,香港大部份公司薪金都偏低,是一定比公務員低,就算你有同等薪酬,你有他們那麼多的福利津貼嗎?做紀律部隊,婚後一定有屋,就算做文職人員,只要做滿十年上到主任級以上你就有萬多元房屋津貼了,最緊要,有子女的話,是政府幫你養這些蛀米大蟲。還要說做公務員沒大志嗎?他們是冗員?你媽的,最少他們張大銀包笑:「我他媽的比你有錢!」

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香港其實有很多老闆,幾乎每座寫字樓工廠大廈都有數十間公司,而香港有幾千座這類型的大廈,你們自己算一算吧,老闆很多,但給的薪水都很少。其實香港創業很容易,守業的話,你第一時間不是擴闊客源,亦不是漸進革新,香港做老闆一定要學會「榨壓」!

「這麼高人工有用嗎,反正四五千元都大把人跪著來要做,不滿意嗎:『小明,你明天不用上班了,你努力找工作吧!』」香港賺到錢的老闆都抱持這種心態,反正賤命蟻民比有錢人多,他們毫不擔心蟻會死光。香港人奴性真的很強,又或者近年受到大陸同化,多了新移民以賤價打拼,你不得以奴性保住你那小小飯碗,其實這才是97回歸後最大轉捩點,香港兩極化。

2009-03-08

標籤

今週星期日檔案的話題又是港女,這問題不是第一次探討,但也不是經常探討,不過如果要說網上討論區的話,這幾乎是每一天必定會有的話題。

自從有電車男後,香港人就愛上那種日本式的標籤方式,例如愛躲於家中的就是御宅族,貪慕虛榮的就一定是港女,沒女友的就是毒男。這種附有侮辱成份的標籤慢慢變成了一種攻擊性詞語,男的不是港男就是毒男,女的不是港女就是豬扒,那到底正常人是在那呢?

男女之間的相處在於信任及尊重,不過我看到的香港一直都好缺乏這種禮貌,不論誰是誰非也好,最緊要的是來一個下馬威,標籤了再算。這個循環永不休止,好比尼采提出的永劫回歸,回歸了的不止我敬你一個標籤,還附加了少許仇恨。這些仇恨好比種族仇恨,港女大戰港男每天在發生,毒男決戰潮童每天都在重播,這算是一種歧視嗎?我想這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不只男女之間的相處,其實人際關係就是靠信任及尊重,慢慢組織起來才會誕生更緊接的關係。香港人口密集,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久而久之,每個人都建立了多重性格,大家爾虞我詐,你自私時我自私;你大方時我大方,一種好比漩渦的惡性循環。

2009-02-13

一生爆發一次的光芒

【 本 報 訊 】 一 名 有 過 度 活 躍 症 的 17 歲 軍 火 迷 , 懷 疑 上 網 學 製 炸 彈 , 並 從 越 南 偷 運大 批 玩 具 槍 用 的 「 啪 啪 紙 」 子 彈 圈 來 港 , 前 晚 在 天 水 圍 天 耀 鸷 家 中 從 子 彈 圈 中 收 集火 藥 自 製 炸 彈 , 當 他 邊 吸 煙 邊 將 火 藥 注 入 電 筒 時 , 疑 火 屑 燃 點 火 藥 引 起 爆 炸 , 青 年七 隻 手 指 被 炸 斷 , 他 被 送 院 急 救 後 雖 度 過 危 險 期 , 但 左 掌 卻 變 成 永 久 殘 廢 。 據 稱 有人 曾 揚 言 「 要 做 好 勁 既 炸 彈 」 , 警 方 正 追 查 他 自 製 炸 彈 是 否 有 不 軌 意 圖 , 並 以 涉 嫌管 有 爆 炸 品 將 他 拘 捕 。

有留意新聞的,前天應該有看到這報導。
看到這新聞時,我其實想到的是,他到底製造炸彈為了什麼,拿來玩?炫耀?還是有什麼犯罪意圖?之後想到的,就是電影「Fight club」,在電影中大家應該有印象主角怎去造炸彈吧,很老實說,那時我真的有想過去試,亦曾收集了不少炸彈製作方法,由便宜到昂貴,由土製到電話引爆的都內容飽讀過,不過最後沒去試,而原因亦很簡單,我怕造了出來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亦怕威力過大殺死自己,嘿!

沒讀過理科的,應該不知道炸彈其實好容易製造,而原料在日常用品也能找到,甚至食材中也有,要弄一個能傷害到人的,可能不用三十元。而這位十七歲少年用的方法是最簡單,不用製作任何chemical mixture,用最弱的火藥積少成多製成炸藥,但這樣做,其實成本很高,他最少要用上一百個以上「啪啪紙」,算他一排要六元,一排有十個左右,那他只是火藥就用上了六十元,既然他有上網學過方法,為何要用這種高昂而且高危險性的方法呢?(火藥易燃,一點火花就能引爆,通常用在信管上,所以極危險)。

很多笑他笨,說他活該,不過放過他吧,他終需為自己的行為付上了一隻手及刑事罪行,我只會覺得既然你要做一件危險的事,為何不用安全的方法去做呢?我不是贊成或希望他製造成功,只是才十七歲,斷了一隻手,他的日子定必難過。

2008-09-23

騙子!?

近日熱炒新聞,非奶粉就是雷曼兄弟,不過非剛添丁的大部份香港人應該最關心雷曼兄弟的破產影響。根據非正式統計,香港人當中,一百人有五十人是會作股票或金融投資,所以這次的雷曼連鎖風暴,應該是香港人都所注目。

很多時,不得不說香港人很愚蠢,很簡單,投資是有風險,就如賭錢一樣,甚至我一直認為「投資」二字只是「賭」的美化詞彙,但很多香港人就覺得因為美化了,不會有如賭錢一樣一無所有。賭場沒有肯定必勝方法,但有一樣可以肯定就是,十賭九騙,這次雷曼兄弟衍生出的就一個騙局。

雷曼宣佈破產後,有買入其債券及衍生投資工具的人紛紛大為緊張,甚至有人尋求議員或黨派幫忙。好,有話直說,你在賭檯上有聽過「食夾棍」吧,做莊的永遠是贏家,而且賭錢第一規條:願賭服輸,很明顯這次雷曼跟大家都輸了,敢試問你應該追回那筆錢嗎?在電台,更聽到不少苦主說那是銀行的投資產品,以欺騙手法騙他們買入多種在破產後不能受到保障的債券...哈哈,好笑,證監會廣告沒有告訴你嗎:投資有風險,應細明投資工具及其條款。這班人真的是神經病,分分鐘,對方已準備好你沒有看清楚的那份免責合約,你到現在才說對方騙了你?就算那班人損失了這筆錢,甚至就是靠這筆錢去養活其下半世也好,我也不會可憐。

這些已經不是羊群或盲目那麼簡單,只要聽到有利可圖,慾望仍然是沖昏頭腦,清醒點,你們這些「被騙」的豬頭。

2008-08-18

Handfree,three hands?

相信大家都有手提電話,而不少人為了方便,或可以多一隻手用,所以都會用上免提裝置,前些年,政府更立例要求駕車人士在駕駛時一定要用上,否則會被檢控。所以之後免提裝置更得以普及。但我發現了一個怪現象,亦留意很久了,不知何解有很多人用免提時,還用手拿著電話一邊傾談。

免提裝置,英文是「handfree」,直譯是手部自由,很簡單就告訴了大家,這種物品的設計原意就是為了大家的手能夠獲得自由,那為何這些人還那麼奇怪,戴著免提還用手拿著電話?簡直浪費了設計者的用心,還是免提裝置原來也可成為一種accessories,就有如戒指耳環一樣!

經過小弟明查暗訪,得知有些人是怕了天線所傳出的幅射,所以就會這樣做。那好了,問題又來了,你怕幅射,所以電話不貼近耳邊,那我問,是否你的袋子或大腿也怕幅射,所以要把手機拿在手上呢?既然你選擇用免提裝置,那為何不真真正正free出一隻手來?要是這樣,就可多一隻手,又可減低幅射。

怪不得很多人說「為何人只能有兩隻手,三隻四隻可能才夠吧。」

可能很多人忘了設計的原意就是方便生活,或有很多人不知道何謂free了吧,可能也對呢,香港人就是喜歡給自己一些無謂而莫須有的束縛。

2008-08-04

新世紀香港閱讀文化

如果是長期讀者,應該知道上年我有到書展,還寫了一篇充滿臭罵的後感。今年,抱歉了,我沒有去書展,今年我要買的書,都拜託了家人替我買。一直以來,經歷了一年又一年的書展,感受了一年又一年的失望,今年,我決定不會去,因為我不想再罵了,我怕別人會說我罵得口也臭了,更怕別人覺得我是吹毛求疵。

說到失望,其實不是第一二次了,不過本身今年我有打算去的,但看到第一二日的情況後,就心想:「真的沒救了,算了吧!」想說的並不是覺得書展舉辦很失敗,失敗的是書商及讀者們。取名書展,掛帥的應該是書,不一定需要曠世文學,但都最少也能集思廣益的書,可惜新聞中也看到了吧,大家去追捧的是藝人及寫真集,根據粗略統計,為了看藝人及買寫真的佔了書展的一半人口!他媽的,這是什麼書展,是真正的掛羊頭賣狗肉,最悲哀是竟然大部份就是去買狗肉!不過這也不能全怪罪於讀者身上,始終它就是賣這些鬼東西,那自然吸引了一堆這類人,要真正吐糟的是那些他媽的書商,現在書展中的新推書籍,大部份都是書商幫那些藝人出的寫真或一版不到50字的什麼散文,雖然這文化先由台灣傳入,要怪就怪台灣那邊做得十分成功,所以香港才追隨其後。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台灣那邊的藝人推出那些書,他們的書雖然有點膚淺,但內涵還是會有的,不是加點圖片寫幾個字就算,你最起碼看到是有心製作,怎說也是先由心再由商,但宏觀香港藝人那些,我操!怎看也是出來騙錢,都是寫真+寫真,還有寫真!你大可以跟我說那些都是書,只是字比較少,你更大可以跟我說去書展,但不要跟我說,你買了這些書。

更糟糕的是,這些藝人接受訪問時還會說自己有多愛看書,還吹噓得自己像大作家一樣,而傳媒們又會亂派才子才女這些偉大稱號給予他們,這些藝人們就像得到英女皇授勳,被捧到天上去,各位無知的年輕人就一頭栽進這些騙局。除了寫真外,今年我還看到一個藝人推出了自傳,但,她不是七老八十,連為人父母這一步也沒走到,她絕對還是花樣年華二十有多的小女生,哇,那我應該可以出自傳了。雖然,這位女藝人誕於單親家庭,感覺命途坎坷,但如果這種條件就可出自傳的話,那麼天水圍有一堆自傳作家了,只是他們人缺乏叫座的知名度罷了。不過我沒有看過內容,對內容文筆不作批評,但只是這年紀,出什麼自傳,有人教過她自傳這兩個字?還是她告訴我,她三十歲就會蒙主召喚,那好,如果是這樣,你寫多幾本也可!

香港成為文化沙漠真的是自取的,不要一直再拿口寫有異作擋箭牌,根本從教育上已經出現了嚴重錯誤,看書及對文化的培養是由小開始,不是強迫學生背誦唐詩三百首,而是將寫作及閱讀作為優良興趣傳頌。香港真正閱讀的族群是多少大家心裡有數,更可悲的是現在輕小說氾濫的情況下,看書最多的竟是ACG族群,怪不得書展跟漫畫節時間相近了,原來早於十年前已經有人前瞻到今時今日的結果。

有很多人說,香港做作家,你注定要窮了,這個真的不難想像,大家數數看,撇除時事評論家、言情小說那班女作家、散文作家等,你數到有多少個現職小說或文學作家?年輕的又有幾個?鍾偉民、王貽興算是年輕了,另外比較出色的黃碧雲又封筆了,能傳宗接代的人真的沒多少?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不能糊口!連黃碧雲都曾經說過,做作家的其實很窮,很多時解決三餐都成問題。那繼續追究下去,就是因為看書的人少,那借問誰會買書,誰去養活這班作家呢?這些人的作品,都看過一小部份,很老實,寫得不差,香港小說作家還是有能力,只是沒人會去欣賞。

家人跟我說,去書展時,要排隊進場,在輪候入場時,大家手上拿的不是書,而是遊戲機,大家對著那個精緻的螢光幕打得火熱,可能都忘了今天來的是什麼展覽。香港的年輕人就是太多娛樂,相對,閱讀可能真的變成了眾人眼中的苦悶物,看書,還不如打遊戲!雖然我都是遊戲迷,好像沒有什麼說服力,但我只想告訴大家,這問題是多嚴重,香港的教育是忽視了這點,還是已經放棄了呢?我只是不想香港的任何一種文化或創作死得不明不白,我更不想以後書展會變成藝人賺取暴光率的機會。

2008-03-07

神奇日記

以下日記內容純屬無聊創作,如何雷同,實屬巧合或偏見。

「今天天氣很好,跟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到了餐廳吃早餐。
今天肚有點餓,連媽媽的一份也吃了。
吃過早餐後,我們一家人到了一個大型商場逛街,媽媽還買了幾件新衣給我。
回家後,我便立即試穿新衣,感覺很高興。
晚飯後,看了一套電視台播的電影後便去睡了。」

這篇東西當然是亂編出來,怎看也是一篇小學生的作文或日記似的物體,但我就曾經看過好幾個中學生寫出這種文章,這絕對是事實,看後令我驚訝的一篇。我不是亂開槍,又在對別人的內容去批評,我說的問題是寫作手法,就算只是如此乏味或平凡的生活,也可加添很多形容或想像去令文章大放色彩,而不是讓文章跟生活同樣平白的表現出來。雖然我也不是寫出好文章的人,小弟用字淺窄、內容膚淺、描寫抽象、文句粗鄙,實在有損讀者雙眼,我在此先行道歉。不過最少,我仍希望寫出文章,繼續進步。

香港的寫作教育一直很差,教的就是要先分類,什麼描寫文、記敘文、議論文及書信等。像記敘文這格式就一定要有人物、時間、地點及事件等,教的都是已經被規限了的東西。當然考試時要規限是應該,最起碼可以方便改正評分,但平常作文時為何不能給予更大的創作空間呢?很多時,平常看到的散文或小說,不就是所有手法都已經用上嗎,你能說那是什麼記敘文或描寫文嗎?正常在出來社會後,很少會再寫文章,除非一心去走文化事業或小說家這條路,但創作思維應該由少培養,而且有沒有潛質都是小時候就知道。那麼在求學階段不是應該給予更大自由嗎,好養培養小孩的創作力及技巧,而不是用上一個框框去規限。

我自己是經歷這種教育出來,在香港這種複雜政治背景及讀寫分異的情況下,寫作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所以香港很少有名或衝出海外的作家,是否完全因為這種限制式教育而衍生出問題,我不敢說,但最少一定有關係。

2008-01-08

改機刑事化

08年1月1日開始,改機刑事化立即生效,相信對整個遊戲業界有不少影響,影響的不只沒有翻版玩的市民,還有,代理商及遊戲店東主。

香港一直以來對版權認知不深,就算有一定認知,亦會罔顧之,香港曾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翻版中心,不論影碟、電影、遊戲及歌曲等。今次的法例終於延伸到遊戲業界,以往光明正大賣R4,或大字報貼在店外聲稱可幫玩家改機這種情景不再。當然偷偷賣或只做熟客生意的大有人在,但對比以往「無王管」的情形來說,明顯已經規矩不少。

起初應該有不少人擔心這法例對遊戲店的生意有嚴重負面影響,但暫時看到的是,影響不大,甚至有不少玩家都開始選擇購買正版,長遠來說,這影響對代理商及店主都是好事,最少賣正版的獲利一定比較多,而且是完全不用冒任何刑事風險。

不過,因為之前有一半以上玩家是玩翻版的關係,代理購入正版遊戲的數量是有限度,這法例生效後,相信代理商要先以實驗性質入貨兜售,來評估日後正版貨要有多少,所以某部份將推出的熱賣貨品可能會出現「斷市」情況。

不過,在香港而言,影響還是會有。以前因為免費或平價的關係,基本上什麼遊戲都有人去試去玩,但到現在,可能某些缺乏知名度或遊戲性的遊戲,可能會遭到淘汰,雖然利益影響不大,但某部份不知名遊戲可能都是充滿樂趣。這問題要改善其實也不難,不過就需要遊戲生產商去配合,例如先推出試玩版平價出售(如:GT5P),又或者可以以試玩版供人上網下載。

其實以手提機的普及性,亦有其他方法,例如以平價供人下載部份遊戲,當然版權鎖程式也要設好,只能供一機使用。這方法好處是節省了遊戲盒帶及經銷費用,甚至可能吸引到部份已改機的玩家重投正版市場,長遠來說,這可以是以過度形式存在,又或者永久推行亦無壞處。

相信政府這次立法只是剛剛開始,雖然要透過法例來對市民宣揚版權知識是有點悲哀,但無奈,香港的盜版市場已經到根深柢固的地步,不用此技難以克制。遲一點可能會有更多類似法例,對政府而言,這也是剛剛開始。

2008-01-03

文化遺產

香港人現在寫blog,普遍都用上不少口語白話或港語,讀起來的確充滿親切感,始終香港人用的是廣府話,所以寫時用上也不足為奇。

但這也是香港人文化上最大缺點,說話與文字寫作的矛盾。使用漢語的眾多城市或國家當中,香港人寫作能力往往偏低,這種矛盾是最大元兇,雖然網上討論或交談,用上白話港語是沒有問題,但這種習慣性令到新一代在課堂或工作時的寫作就出現了重要問題,例如,不其意的用上一些非書面語調字句。
例如經常出現的:
今日又出去食飯
我好鍾意尖沙咀海傍的夜景
天氣只有十幾度,十分

很多時,這些人寫時是沒有發現問題,直到批改後才得知自己又出錯了。到近年,情況更嚴重到中英並用,又或者用上「嘅」「咁」「哋」這類香港字。這些錯誤在創作上問題不大,但文字上就有失美觀,而且叫人感覺文化退步。

以前報章雜誌都是用書面語,未知是否因為「八掛」週刊的出現,就連記者這種以紙筆謀生的人都開始腐敗,而傳播界的影響最大就是常看這類雜誌的市民,久而久之,香港人的寫作能力變得更為拙劣。

有人問我寫blog應該用上港語還是書面國語?我只能答:「看你想眼看香港還是中國各地了。」寫blog用港語,其實問題不大,只要在沒有影響正常寫作的情況下。但怕文筆會變得生疏的話,我建議都是用書面語較好。而且blog是公開及世界性,要用上中文的話,用書面語不是能夠吸引更多不同地方的中國人嗎,大家要知道,熟諳港語的人不多。

因為要練習寫關係,就連我都開始強迫自己寫blog時用上書面語,當成一種習慣,亦好讓自己練習一下差劣的文筆。

2007-12-27

2007廣東金曲

甚少聽廣東歌的我,每年仍然會看頒獎禮,主要想看衣著,其次就是歡樂,往往如剛頒發的新城頒獎禮中,那些多得每位歌手都能得獎的獎項是最爆笑。爆笑的亦包括了獎項的名字,有些時候真佩服那班幕後攪盡腦汁想新獎項的工作人員。什麼時候會來個新城勁爆身材全宇宙大獎,又或者是新城勁爆非法下載次數歌曲大獎?

其實本應一早談論一下今年的廣東歌,但萬物之惡「懶」的推動下,最後還是沒有去寫一篇,到終於有第一個頒獎禮,還是忍不住手要說今年自己最愛的廣東歌。

雖然我是少聽廣東歌,但又不是完全不聽,而且會聽收音機,就少不免經常接觸,只是要我認真去聽,甚至買的真的不多,今年連陳奕迅的「Listen To Eason Chan」也沒有買,最大原因是我找不到地方去放那種奇形怪狀的CD盒。

談回正題,說今年最愛廣東歌,可能認識我的人都知道不是陳奕迅、張敬軒、謝安琪,就是何韻詩的歌了。今年亦無例外,但在選擇過程中,就在何韻詩的「木紋」及張敬軒的「酷愛」之間不斷拉鋸,最後還是偏愛了喜愛多年的何韻詩。

「木紋」一曲由張繼聰寫曲,黃偉文填詞,黃偉文的詞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是必然,未細聽時,都擔心張繼聰的曲難以令人聯想成為出色作品。經過幾次細味,雖然都感覺是K歌之流,但曲中的鋼琴聲已經令我著迷,就是那種不停loop的melody竟然令我著迷。歌詞方面,相信不少人都能受其悲歌字句所牽動,一句「分開簡單 抹去往事極難」就夠震撼人心,從自己的角度,再加上他人的感性觀點,就自己選出了這首歌。

我知道認同我的人不會太多,但最起碼這首歌已經是我今年唯一選擇的金曲.沒甚聽過的朋友就點選以下youtube片段試聽。



但我找到個我覺得比何韻詩唱得更好的一位

2007-12-12

精神食糧

自從免費報紙面世後,香港都唔知少左幾多人買報紙,我諗班搞傳媒嘅,都無諗過有今日,生意會如此難做。

不過免費報紙就真係令到多左人去睇報紙,以前買份報紙要比錢,幾多人要慳埋慳埋一蚊幾毫車錢,又點會走去買你份報紙。而家隨手就可以拎到份,真係可以話幫到唔少人。除左呢班人外,仲幫到唔少靠賣紙維生嘅人,每朝搭地鐵,一定會見到有班人圍住個欄悲嗚,佢嘅叫聲同表情就話你知佢好想要呢份報紙,到每朝麥記,最多人唔係嚟食早餐,而係嚟拎佢份免費「頭條日報」,個個大大份咁拎,仲要係搶屎咁搶。

原本報紙係一份精神食糧,但對呢班拾荒者嚟講,呢D就係佢地嘅食糧!初初我都唔知點解呢班人會拎咁多份,行下諗下,先諗到佢地應該係拎去賣,初初我甚至以為係某部份地方或地鐵站先係咁,但問過朋友後先知,係全香港咩地方都係咁。

一份免費報紙一日大約印五十萬份,我諗最少有三成係拎左去賣,除返每個人最多都只係拎到十幾廿份,拎去賣錢係應該唔多,但呢班人日日等個幾兩個鐘去拎,就係為果幾蚊。

一諗到呢度,又係悲哀,特首話香港經濟已經史前無例地好,又話儲備多到水浸,但點解我永遠只係睇到一堆窮人。

2007-12-02

08電視革命

今年除夕,香港將會推出數碼廣播,到該時,只要有高清數碼電視或機頂盒的半數香港市民可享有該服務,同時兩大免費電視台會推出現有頻道的高清數碼版本,即平時廣大市民常看的無線翡翠台及本港台,另外兩台更會追加另外十條特別頻道,包括新聞台及多加的劇集台等,同樣以高清或標清作為廣播標準。

其實對香港市民嚟講,今次改變係幾革命性,而且更代表兩大電視台都會進入一個新領域,延續上世紀至今嘅鬥爭。無線一直以大台姿態壟斷,造成慣性收視,甚至大大影響劇集及節目質素。但在這次改革中,亞視似乎甚為有把握,推出的頻道亦較多,甚至搶先試播,看來新一篇的龍爭虎鬥會幾精彩,總好過下下大象踩死蟻。

香港的慣性收視嚴重,今次亞視的反擊只是剛開始,成果可能要於四五年後數碼廣播普及後才會顯著。

雖然我少睇電視,但都希望可以改變現狀,日日都係翡翠台真係搵鬼睇咩,播埋d老土橋段劇集,次次都一樣,只係角色名唔同,人唔同,片名唔同,真係師奶都嫌悶呀。

今日,亞洲電視搶閘試播數碼頻道,小弟就無緣一試,因為無高清電視或機頂盒,亦未聽到外間反應,不過,遲下大把機會。

2007-10-16

維港海底商店街計劃

其實呢個只係我多年前諗落嘅,並唔係真係政府計劃,但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可行性甚高,相信亦有其他無聊人都有諗過以行人海底商店街橫跨維港。

首先,香港人已經算地少人多,可再發展的商業地段不多,每次要興建新大型商場都要在新填海地或舊區重建,而且每個商場都是毫無特式,一貫大鋪進駐在內,除了外型及規格上的少許變動外,其實全都是一個倒模。第二,雖然要往來港島及九龍的途徑已經有好幾種,但都是以交通工具代步,要真正以步行走過就唯有你是隧道工作人員才有機會。

地下商店街在日本十分流行,通常都係於必經及多人路段興建,以單路兩旁店舖設計,行人都會經過每個店舖,無需兜兜轉轉走來走去找舖頭。如果於香港的海底進行此設計,情況亦一樣,更可以獲得多一種過海路線,相信有不少慳錢一族可能每天上班都會以這路線橫跨維港,甚至可能進一步舒緩路面交通。在內除了購物外,亦可興建不少食肆,繼而成為新一個特別遊覽點,雖然海底隧道造價高昂,但基於以上原因及論點,我相信長遠利益應該不少。

不過問題亦有,就例如走火通道問題,可能要設立多一至兩條管道疏散而要增加成本,而行人海底隧道的空氣調節系統亦係價格高昂。在外,雖然隧道不能飽覽維港景色,但或多或少都可能對小輪日常業務構成影響。

不過一切純為概念構想,要實現的話,單憑口講無用,我的聲音亦不夠響,可能亦有更多問題缺點等等係我無諗到,不過只係去想像一下都夠有趣。

2007-10-13

意見書

而家好多大型連鎖店或比較有規模嘅舖頭同食肆都會有意見書呢樣野,通常整整齊齊咁擺喺cashier附近,每當比錢時總會望到,但望下個意見箱就通常都係空嘅。

通常香港人會咩時候寫意見書呢?經過觀察就知唔會係心情極好嘅時候。寫呢份野一定係都要挑剔,要玩文字侮辱時就會寫返份,就算唔知會唔會傳到上去比你老頂知,都照樣寫晒所有心中怨恨先算,不過咁都好,起碼佢發洩落張紙度,你最多只會見佢西口西面拎走份意見書再射你暗箭,起碼佢心理上會諗:「你都唔知我寫咩架啦!吹咩!」(但其實好多舖頭嘅意見書都會比人拆晒,衰嘅就掉左佢),但佢唔企喺度同你嘈算係咁。

可惜我都見過好多死纏爛打嘅人,鬧完唔夠,再寫埋,寫完再鬧,之後就會搭句:「你叫個話到事嘅出嚟啦!」,每次見到呢d人我就懷疑佢地心理壓力同社會怨恨一定係好重,有時見個店員都好好禮貌啦,只係做錯好少好少嘅事,你又何必趕絕人呢?佢生出嚟又唔係比你鬧,都係打份工啫。呢一刻我就會繼續諗,呢位人兄多數都係做服務性行業,平時受埋受埋嘅氣,就發洩去類似同行嘅物體度,之後果位受左佢氣嘅sales又出去做返同一樣野,咁就一個cycle啦!

人係要有要求,但都唔可以過火,嘈兩嘈就算啦,何必要當街當巷做到大戲咁呢?而且你反正要下一下度火啫,咁咪寫返份意見書囉,你入面寫晒粗口都無人理你,只要你唔係心理唔平衡的話,條氣應該已經會順返唔少。不過我真係好少聽香港人有人寫意見書去讚啦,與其係咁,份野不如叫投訴書仲實際,寫果個一定更滿足啦!

P.S.我呢度真係無咩人留意見比我,明明每日都有幾十人睇,但就係無人留,可能要得閒寫返下D撩交打嘅文先得啦。

2007-10-08

你愛錢嗎?

當你望住自己個銀包,望住入面d錢有咩感想?你愛它們嗎?我會老實答你「我好愛」!前排,我睇左一段新聞,講而家好多都市人都患有金錢焦慮症,病徵主要係怕突然無晒錢,無錢喺身唔安落,日日都會計住收入支出咁,如果有投資的話,亦會每日提心吊膽咁過,總之擔心呢樣又擔心果樣咁,所以造成更多唔需要嘅壓力。

雖然我好鍾意錢!但我又唔會太緊張,呢方面係有些少矛盾,但好簡單,我有錢都係咁過,無錢都係咁過!最多有錢時會更識得享受,所以我都好認同「錢賺返嚟就係用嚟洗」!不過自己對好多野嘅慾望都唔會話去到泥足深陷嘅地步,我愛但不沉迷(不好意思,除左女人)。

其實都市人睇錢睇得緊係正常,特別香港社會入面要洗錢嘅地方太多啦,雖則話就話好多野已經叫比西方國家或先進國家平!但係你望下d樓價,你夠錢買嗎?幾乎好多香港人窮盡一生金錢都只係為左有瓦遮頭,唔係租到你嘔,就係供到你死,最起碼身處外國唔多駛諗呢個問題,人地地方大,無咁貴,起碼唔會食你大半份糧先(除左瘋狂嘅東京)。有時真係諗當我有二百萬時,我仲會唔會去供樓買樓呢?我相信我已經好有可能去左一個癖靜地,買間屋仔圈下羊。